2021年,全球造船市场迎来快速反弹,大中型远洋集装箱船、气体船、中型散货船等新造船订单快速增长。我省船舶企业把握契机,克服成本上升、融资难等问题,三大造船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,LNG/LPG船、纯电池动力船等一批高附加值船舶顺利交付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数字化、智能化发展取得新成效。
一、行业运行总体情况
(一)三大造船指标情况。2021年全省共完工船舶272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16.3%。其中出口船舶163.7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12.5%;新承接船舶422.9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85.7%;承接出口订单249.9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120.9%;手持订单564.6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17.3%。2021年全省取消订单75.1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36.3%,主要是由金海智造取消订单的原因造成,其占全省取消订单的80%。
表1:2021年浙江造船三大指标情况
单位:万载重吨
指标 | 总量 | 同比增长 | 前十(R10) | 占比 |
完工量 | 272.0 | 16.3% | 231.9 | 85.3% |
其中:出口完工 | 163.7 | 12.5% | 163.4 | 99.8% |
新接订单 | 422.9 | 85.7% | 378.8 | 89.6% |
手持订单 | 564.6 | 17.3% | 492.6 | 87.3% |
从细分行业看,2021年我省船舶制造、修理、船配和海工分别占全省船舶工业总产值份额为43%、36%、13%和0.4%。其中船舶制造尽管还保持较高份额,但与“十二五”和“十三五”时期的均值(71.2%,59%)相比,因市场持续的低迷、产能的退出,份额已大幅下降;船舶修理却从“十三五”末(2018-2020年)进入快速增长通道,2020年占比一度超过船舶制造,2021年受疫情防控影响,船舶修理产值下降24%,占比较上年减少6%;船配业在船舶制造业拉动下,产值同比增长21%,占比较上年提高约3%。海工产业因细分行业大环境不佳,依旧维持低位。
表2:2011-2021年浙江省船舶细分产业产值及占比情况
年份 指标名称 | “十二五”时期 均 值 | “十三五”时期 均值 | 2021年 | |||
亿元 | 占比 | 亿元 | 占比 | 亿元 | 占比 | |
船舶制造 | 677.7 | 71.2% | 265.7 | 59.0% | 119.2 | 43.1% |
船舶修理 | 102.0 | 10.7% | 98.1 | 21.8% | 99.6 | 36.0% |
船舶配套 | 68.3 | 7.2% | 26.3 | 5.8% | 36.9 | 13.0% |
海工装备 | 41.3 | 4.3% | 19.8 | 4.4% | 1.0 | 0.4% |
从产业集中度看,“十三五”起船舶业主要指标R10企业占全省比重基本稳定,保持绝对优势。R10企业的地区分布,已从集中于舟山,逐步发展以舟山为主,台州、宁波为辅的发展格局,如2017年全省完工R10企业中台州2家,手持订单R10企业中台州为0,到2021年这两项指标R10企业台州均占到4席。
表3:2017-2021年全省R10所占比重
年份 指标名称 | 2017年 | 2018年 | 2019年 | 2020年 | 2021年 |
工业总产值 | 68.3% | 65.5% | 67.2% | 63.9% | 62.10% |
完工量 | 91.2% | 75.8% | 88.3% | 93.3% | 85.30% |
其中:完工出口量 | 99.8% | 87.1% | 100.0% | 100.0% | 99.80% |
新接订单量 | 88.7% | 92.1% | 92.0% | 88.3% | 89.60% |
手持订单量 | 90.2% | 84.9% | 90.9% | 87.1% | 87.30% |
二、行业运行主要特点
(一)船舶制造业新接订单增幅喜人。2021年,我省新造船市场全年成交量创下近六年来的新高,省内大部分船企生产计划排至2023年底,“一船台(坞)难求”的市场火爆情景再现。22家骨干船企共新承接订单390.2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84%,平均增幅46%。分船型看,三大主流船型依然是基本盘,占新船订单总量的95.2%,其中散货船成交248.4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87%,占新接订单58.7%;集装箱船成交130.9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239%,占新接订单31%。
(二)高端船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。2021年,在常规三大主流船型市场有所斩获基础上,顺利交付全球首艘5000立方米双燃料全压式液化石油气(LPG)运输船、3500-6000立方中小型LNG/LPG运输(加注)船舶,以及国家级重大应急通信试验平台“智海”号试验船、风电安装船、9000立方耙吸式挖泥船等高端船舶产品,提升了我省船舶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。
(三)“绿色修船”品牌前景可期。经过近5年发展,我省已成为全国主要修船基地之一,截至2021年12月已占全国35%份额。舟山主要修船企业,均向绿色化转型。万邦重工是国内首家将高压水除锈工艺实现自动化的修船企业,连续多年保持400-500万元/年的绿色修船装备升级改造投入,2021年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“绿色工厂”名单;浙江友联与部分国际航运公司合作,对传统货运船舶进行太阳能光伏、风筝发电和双燃料改装等实船改造,技术日趋成熟,发展前景乐观。
(四)新冠疫情防控影响常态化。2021年国际疫情不断反复,地方疫情防控政策持续收紧,全省外轮修理完工艘数和吨位数比2020年下降17.7%和17.3%。舟山鑫亚、万邦重工(舟山)、浙江友联、舟山长宏国际、舟山中远海运等骨干修船企业的外轮修理产值同比下降40.6%、46.2%、22%、26%和32.5%。虽还有舟山华丰船舶修造的海上风电安装辅助船、舟山中远海运和舟山鑫亚LNG船改造、浙江友联中标“大力号”维修等亮点,但仍难以挽回修船业重挫下行的态势。
(五)船舶配套业产值快速增长。受益于船舶制造业回暖的拉动效应,我省船配企业一片繁忙,迎来发展小高潮。全省船配产值同比增长21%,省内主要船配企业产值平均增幅30%,有的企业生产订单已排至2023年。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不断推出受到市场青睐的优质产品,也是船配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。
(六)绿色环保发展成绩显着。环保整治力度持续加大,骨干船企着力推进对现有生产设施、设备的替代更新,加快光伏屋顶、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部署,注重“绿色工厂”改造。我省积极推动船舶业绿色动力发展,先后建造交付了全国首批纯电推进水上巴士客船、99客纯电推进客渡船、国内首艘纯LNG动力内河公务船等多艘运用LNG/LPG、电池的新能源技术船舶产品。
三、需要关注的问题
一是疫情防控和能耗双控持续影响。疫情反复造成涉外船舶的修理业务量和营收大幅减少;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我省船企普遍能耗较高,能耗双控后,主要生产经营指标明显下降。二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革进展缓慢。我省船舶行业数字化转型两极分化严重现象,部分骨干企业数字化改造初见成效,数字化系统基本自有并顺利运行,但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有待加快,尤其中小民营船企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任重道远。三是船舶企业产品价值亟待提高。我省船舶企业产品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,与江苏、广东、福建等地同类型船企相比,我省船舶企业产品主要是产值低、技术含量不高的中低端船舶。四是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革新。省内绝大多数船企的生产管理模式相对粗放,在环保、安全等制度落实上依旧存在“反复治、治反复”现象;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副高级以上技术人才严重匮乏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
(一)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和能耗双控。全面贯彻落实《浙江省国际航行船舶修理企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》总体要求,严格压实“四方责任”,加强修理订单信息研判,协同有关单位做好疫情防控。强化节能降耗基础管理,积极推行轻量化、低消耗设计,加快淘汰高耗能设备和高物耗工艺;支持企业进行节能、环保、绿色、安全生产等方面技术改造,加快开展绿色修造体系建设;加强行业节能降耗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,营造有利于节能降耗的环境。
(二)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步伐。一是加快构建与完善船厂信息基础设施。夯实船厂信息化基础,改造优化企业内外数字化设施条件,加强5G基础、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工具和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(ERP)应用,实现企业内各项数据全方位采集和传输,解决数据沉冗、信息孤岛,引导头部企业组建联盟。二是尽快突破船舶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。自研或引进涉及船舶智能制造的核心软件、关键环节智能短板装备。三是加速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。以船舶分段制造为切入点,强化底层设备数字化改造,着力推进船舶中间产品流水线的信息化、智能化升级改造与建设。
(三)鼓励企业产品技术创新。提高研发能力,协同“产学研”各机构力量,注重基础技术研究,突出产品从0到1的过程研发。加强船舶总体关键技术、基础共性技术和配套基础技术等三项重点船舶技术创新。鼓励引导特色优势船舶企业实施“一企一品”发展战略,向“专、精、特、新”方向发展,集中力量做强做实细分市场。
(四)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。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,鼓励校企签订合作共建协议,营造弘扬“工匠精神”的产业大环境;进一步完善技术职称晋升和继续教育体系,加强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,做好在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(如省级技术人员高研班)及职称晋升工作;开展招揽回归工作,尝试挖掘已倒闭的浙江造船、浙江欧华等原省内重点企业技术人才潜力。
(厅装备处)